新聞資訊
news今年8月以來,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峰巒之間,迎來了一群身強體健、朝氣蓬勃青年人——他們是中國能建江蘇院疆電入川渝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組的組員們。
中國能建江蘇院負責的疆電(南疆)入川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包17,起自四川阿壩州茂縣,止于四川綿陽市涪陵區(qū),沿線地形多為山地、高山大嶺,海拔高度在400~2300米之間,是工程中地勢最為險峻、定位難度最大的部分之一。
工程主線位于橫斷山脈之間,長約108.2千米,嶺谷高差懸殊,部分地形坡度可達到70度;多年前北川地震帶來的地質破壞依舊存在,隨處可見的滑坡、崩塌落石,提醒著工程組員們來自大自然的威力。毫無疑問,這次的終勘定位工作又是場硬仗!
山河闊,追風入懷
山的那邊、才是塔位
山區(qū)線路塔位往往位于高山頂峰,山間交通條件極差,對于位于深山中的塔位,組員們需要花費數(shù)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抵達。且山間晝夜溫差大,時常有野獸出沒,為保證人身安全,必須在天黑前下山。
所以,工程組員們白天的時間非常緊俏,時間緊任務重,早出晚歸是常態(tài),一分一秒都是那么珍貴,恨不能與山風競速追逐。
N8070塔定位就是典型的與時間賽跑的一天。天剛蒙蒙亮,便踏上了征途,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抵達下車點,組員們便趕忙將基站架好后并按預選路徑上山。山間多雨多霧,山上泥土濕滑,上山過程比想象中還要艱難,短短的幾公里山路,組員們幾乎行遍了各類地形各類山路,從灌木到竹林,從樹林到河道,從草地到荊棘,從陡崖到滑坡。艱難跋涉間,衣裳早已被汗水濕透,山風吹拂下還會冷不丁地打個冷戰(zhàn),滿地的螞蟥讓組員們絕不敢在一個地方久留。
N8070塔路徑
時間就這樣在深一腳淺一腳中慢慢過去,近6個小時的翻山越嶺后,組員們終于抵達了目標塔位,此時已接近下午4點,各專業(yè)立即開展工作,放塔腿、測地形、調繪林木、挖探槽、測電阻,一切都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,終于在5點完成了定位工作。
佝僂前行在黑暗密林
而突如其來的陣雨給下山路增添了不少麻煩,山路濕滑無比,一不小心便會摔跤。漸漸地,夜色開始籠罩大山,黑夜中的大山里時不時傳來各種鳥類怪異的叫聲,微弱的手電燈光是組員們在山間唯一的希望。中餐草草打發(fā)的組員們饑餓不堪,趕快分食了剩下的幾塊餅干充饑,靠著相互扶持和個人意志艱難走到了山下。時間的指針慢慢挪到了9點30分,組員們終于平安抵達山下,山腳邊等待著的車輛大燈,微黃的燈光在夜色中顯得如此溫暖、安定,心中的石頭這才算是落了地……
微光炬,披星逐月
多專業(yè)深夜會談
對工程組組員們來說,外業(yè)結束了,可一天的工作遠未結束,他們還需要及時整理當天的現(xiàn)場勘察資料,查漏補缺,修正后匯總至主勘人手中。如此大量的數(shù)據(jù),如果沒能及時整理,往往會出現(xiàn)遺忘和缺漏,會影響到塔位資料的準確性。這樣的工作程序雖然枯燥且乏味,但必不可少。
也總會有遇到在現(xiàn)場無法解決的塔位。如果某一塔基沒有立塔條件,那么前后定下的塔基也需要做出移位和修改,這就意味著現(xiàn)場的前期工作需要推倒重來,使得本來就所剩無幾的工期更為緊張。為盡量避免這種情況,勘測人要與設計、測繪等各專業(yè)人員進行“多方會談”,集中式的頭腦風暴,相互碰撞協(xié)調,才能依據(jù)現(xiàn)場情況,做出最合理最科學的處理方案,滿足多方預期和標準。這一談,常常就到了深夜,但只要能夠解決問題,順利推進工程建設,每位組員的心間便會充滿欣慰和喜悅。
會談圓滿結束,當天的工作任務順利解決,組員們返回房間,便開始根據(jù)主勘人下發(fā)第二天的任務內容,提前查閱影像數(shù)據(jù)、周邊地形資料,對塔位安全性進行初步判別,并熟悉路徑。
入夜已深,全天的工作這才告一段落。
莫停留,路在腳下
密林中的穿行
追風趕月莫停留,平蕪盡處是春山!從盛夏到深秋,項目組員們每日穿行在這山間密林之中,渡河、攀登、過橋、開路,用堅定的步伐丈量著每一寸土地,用汗水澆灌著每一座塔基,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,他們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守望者,追逐著風的方向,追逐著月的光輝,堅守心中的夢想與責任。
四季輪轉,勘測外業(yè)的工程一個接一個。此次的疆電入川渝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,是江蘇院電力勘測人勘探的眾多工程之一。嚴寒酷暑、風雨霜電,早已是他們工作中的常態(tài),但他們仍無怨無悔堅守在工程的第一線。哪怕經歷風霜雨雪,他們一次次義無反顧走向遠方,只為點亮萬家燈火。